本文轉載自雨新知Rain Today 原文連結點此

「等一下,」有人提出抗議,「既然你自己根本還沒念過,怎麼知道大學應該做什麼呢?」
很有道理!不過世上最有趣的事,莫過於在事前說一堆妄語,真正實踐以後再回頭嘲笑自己。如果四年後本網誌還沒化為0與1的沙塵,到時用這篇文章檢視我的想法有多少偏差、以及最後做到了多少,一定會非常有趣。當然,你也可能會發現在畢典前一天,本文就默默地消失了--人總是喜歡逃避現實嘛。
(已經念完大學的學長姐們歡迎指正我的想法)
我不是在寫資工系學生畢業前的16件事,以下的事情跟專科能力一點關係也沒有,不管念得是哲學還是森林,應該都有能力實行。
最後,請不要「都快被二一了才沒這種閒情逸致」「何不食肉糜!窮學生打工都來不及了哪有空做這些!」之類的問題質問我。我是實用主義者,大學生活的大前提是吃飽住好可畢業,如果你快被當光就去唸書,別再浪費時間看對人生沒幫助的部落格了。以下所有內容都基於該前提之上。
所以到底是哪3.5件?

1. 至少修習一門法律相關的課
首先,如果你已經主修這些科系,那當然不用理會這一條。即使你的本科和上面三者離了十萬八千里,大學裡通常也能找到一點相關的玩意,譬如科技大學往往有「科技與法律」之類的課可以修。如果真的什麼都沒有,你至少要養成看新聞時去查查相關法律,或者偶爾瀏覽一下台灣法律網吧(如果有更好的類似網站請不吝推薦)。
為什麼要特別把法律拿出來講,而不是線性代數或量子物理呢?套電影的台詞,十年後我連log是什麼都忘了,照樣活得很好,你只要慎選職業就可以避開複雜難懂的數學符號,但除非躲到無人島上隱居,或者地球文明因外星人入侵全面崩潰,否則沒人能避開法律而活。你真的以為自己一定不會想問忘了繳卡費時利息怎麼算嗎?我當然不是說修一門課就可以應付生活上所有的法律需求(不然律師還混什麼吃),只是在課堂上先對法有個基本認知,總比出事了再用血淚(~金錢?)換取教訓好的多了。
還有時間的話,經濟和會計相關課程也是良好的選擇。他們分別揭露了資源以及帳目(「帳」不完全等價於「錢」)是如何流轉的,都是極貼近社會的學科。
如果你已經打算為NP問題奉獻一生,完全不想沾染這些凡塵俗事,至少在下次聯誼的時候,幫法律系的朋友邀個正妹吧!

2. 寫一個網誌並達到10萬點擊率(Page Views)
我自己已經有網誌了(廢話),不過如果你對此毫無頭緒,我可以提出一個明確的起點:找到自己的興趣。
愛好者取向網誌不需要困難的專業知識,只要你願意寫點東西介紹你所熱愛的事物,流量自然會慢慢累積,就算它是個小眾興趣也一樣,因為同好們會不斷從搜尋引擎等處找到你的舊文。這就是老貓學數位所說的時間長尾效應。
為什麼你應該寫網誌?
- 這是在廣大人群中尋找同類的好方法,很多人抱怨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問題是你不說,別人怎知道你志在何處道往何方?
- 把一個題材寫成文章,會迫使你必須對它有更深入的了解。演講也有這個效果,不過你如果厲害(且有名)到常有人找你演講,大概也不必做這幾件小事了。
- 寫網誌可以鍛鍊你的書面表達能力。請注意,我不是說「文學造詣」。書面表達能力是指令人們產生閱讀的意願,這就是我提倡寫網誌並設定PV目標,而不是寫日記給自己看的原因。去上作文課可能有用,不過按照我的國高中經驗,那些在作文課上拿到高分的文章,較擅長令人們產生睡眠的意願。(希望大學的國文課並非如此)
最後補充一點,如果所有的大學生都照我說的做,那你達到10萬PV的機率將微乎其微。但大部份人都看不到這篇文章,看到的人大多數也不是大學生,而不幸點進這裡的大學生們,九成寧願登入facebook和ptt而非痞客幫。所以別杞人憂天了,快去加入超自然現象研究社,寫幾篇巨石陣和人體發火的文章吧。
3. 儘量保持有工作,無論暑期實習或兼職
有些人對此項可能不表贊同(如上影片)。事實上,我也認為若你家庭經濟實力堅實,不需自負生活費和學貸,打工賺錢就不該是第一考量。但即使金錢上無虞,我仍支持大學生應該打工,理由很稀鬆平常:擴展人脈、社會經驗、培養能力等等。
但對於培養能力這點我倒是有點意見。以下是幾種你可以考慮的打工:
- 你喜歡的工作: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從事喜愛的職業,如果你能從大學開始,就提早踏上了幸運的階梯。另外,也可以檢查自己究竟是真心喜歡,還是被新聞雜誌上神話般的描述騙了。
- 能應用本科能力的工作:外文系可以做翻譯或導遊、新聞系可以嘗試編輯或記者、資工系則可以寫點程式或網頁。有些科系在很難提早投入職場(譬如醫學生的前五年),但其他多數都能找到沾得上邊的實習、助手職位。
- 家教:雖說教學相長,但我想回頭複習基本教育的課程,對你的專業能力其實沒啥幫助。當家教的好處是,這是一個需要表達能力和耐心的工作,如果你連說服國中生理解畢氏定理為真都做不到,又如何能讓老闆相信你的提案能變成白花花的現金呢?(另外,這是時薪最高的打工之一,但工作機會跟你的指考分數成正比)
- 外場店員或服務生:我猜這是王老先生認為浪費時間的工作之一。你只要拿得動條碼掃描器就能在7-11當店員,所需專業背景為零,可取代性則高到突破天際。但請不要認為它全無價值--如果真是如此,那便利超商裡面擺一堆販賣機就好了。 人喜歡被真人服務,想聽到人的語音、面對人的笑容,而非螢幕上的冰冷數據(即使螢幕後印了顆缺角蘋果)。早餐店店員不可能突然被擢升為百萬業務,但使客人在買三明治時感到愉悅,其原理和勸他們買下一部車基本相同。如果你要從事這類打工,請記得避開那些試圖透過員工訓練把店員都教成機器人的店家。
照我的講法,好像真的行行出狀元,每種工作都有可取之處。那到底有沒有一種真的笨死了的打工呢?
有的,那就是重複性高的製造工作。
我用「重複性高」而非「技術性低」來描述這類工作。因為不管產品需要多精細複雜的手續,只要每次執行都一模一樣,那遲早會被自動化機器取代人力。別忘了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宣言啊。長期執行重複的勞動,沒有機會思考或發揮創意,對未來的生涯發展恐怕沒什麼幫助。
重複性工作都外移到中國了?只有壓力太大的人會產生這種幻覺,今天晚餐吃個雙層麥香魚套餐輕鬆一下吧。
(本段沒有歧視任何從業人員的意思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難處。)

3+1. 去國外自助旅行
我把自助旅行列為3+1而不是第4項,因為它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。前三者都不會佔用你一整天的時間(如果選擇兼職而非一日八小時的實習),只要少連幾次誼少打幾場魔獸,就有可能摻入生活中;但出國是一件大事,會把時程硬生生擠開一兩週。另外,它也比前述的任何一項更花錢。
等等,先別急著訂紐約的機票。如果是遊/留學,去學術能力強或藝術文化歷史縱深的歐美國家,當然很不錯。但現在談的是自助旅行,充其量也就是兩三週的事,去有錢的英美德法日星,頂多增進一點語言能力。
當然你也不用像上面那位老兄那麼極端(穿件球衣就跑去利比亞參加革命!)。只要參考人均GDP排名,選個比台灣低的地方就成了。
這種旅行的重點並不是去學語言,甚至也跟所謂的「國際觀」關係不大(關於培養國際觀可見《教育應該不一樣》)。
我們應該去學習被坑。
在台灣只要到過大型的車站或商圈,應該都有遇過賣筆和賣包包,俗稱漁夫的年輕人。但他們和真正的惡質勸賣比起來不知道差了幾個數量級,真該去外國觀摩一下。
不走出國門,你恐怕很難遇到一條項鍊標價四元人民幣,結帳時卻變成一厘米四元,不買還不給出店門;或者抓住你該邊把你托上馬,然後硬要收騎乘費和不知哪來的照相費等等。這些我可不是從報紙上看來的!
這種經歷可以讓人明白別人是怎麼看你的。不管你在學校是多受異性歡迎、家庭環境有多好、拿了幾次書卷獎,甚至大學就出來創業或投論文到國際期刊上,到了無人認識的異邦,還是隻帶著鈔票的肥羊觀光客、甚至只是給羊吃的草而已。
可惜我雖然被印度佬拍過照,卻還沒有做過真正的自助旅行。因此我也把這列入大學生涯的待辦清單中。
後記
關於這些項目我能說的都說完了,我最後要講一下文章本身的意義。
無論你有任何生涯規劃,都應該好好地詳細寫出來,而不是只是寫張如下的清單:
- 去修法律的課。
- 把網誌衝高人氣。
- 多工作一點。
- 去菲律賓自助旅行。
因為人腦的暫存記憶體是很小的--我只有約256byte--如果沒寫清楚,明天早上就忘記為啥要花心力做這些事,轉而跑去追可愛的馬尾女孩了。我可以大膽斷言,任何生涯規劃如果只寫標題而沒有內容,都是在玩假的。
當然也可能我四年後回首,會發現這3.5堂課根本毫不重要,大學生涯我最大的成就是在宿舍魔獸淘汰賽中獲得冠軍,從而被選為暴風雪的職業試玩員。
未來嘛,誰說的準呢?
(未標明出處之圖片皆來自公有領域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